前几天的新闻里落户君有提到过只看北京户口式的相亲马尔代夫队梦想破灭,无缘欧国联半决赛,其中那位凭借自己孩子拥有北京户口的大爷训斥拒绝自己的姑娘的那句话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你们外地人怎么还那么多事儿,能找个北京的够不错的了,还挑什么啊。”只有北京的大爷大妈在鄙视链上么?户口在相亲市场上的火热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单单凭北京户口这一项条件,就以为能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公园、广场、胡同、菜场,要知道外面的世界里,鄙视链已经无处不在了,而且不用等到孩子成年相亲,在幼儿园小朋友那里,鄙视链就其实已经开始了。
鄙视链要从孩子时期抓起
现在想要在幼儿园里辨别一个孩子的出身有了一种新方法,不是问父母收入,也不是看孩子穿的衣服,而是和小孩聊聊马尔代夫队梦想破灭,无缘欧国联半决赛他喜欢的动画片,或是问孩子有没有英文名。早先刷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说的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母亲,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和没有英文名的小孩交朋友的故事。因为一个小孩没有英文名,体现出这个孩子的家庭,对于孩子国际化培养的重视不够。进而反映出孩子家庭财力不够,父母认识不够的本质,因此这样的家庭不值得结交。
看着顶端动画片的孩子被教育不要和看国产动画片的孩子交朋友,因为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因为顶端的小朋友看着英文原声的动画片可以学习英文,看迪士尼可以学数学,这让他们比同龄人从动画片开始就领先一步。这种来自中产的鄙视链,真正的可以算是,“从孩子抓起”。
消费主义与鄙视链
除此之外,中产们在其他消费品的选择上也颇为讲究,即便是没有闲暇时间在午后的咖啡厅细细品味一杯产自牙买加的蓝山咖啡,也要在上班路上匆匆捎上一杯三十几块的星巴克,但标准绝对不能用速溶咖啡来凑合。他们的旅行不能叫旅行,更不是观光旅游,而是度假。度假绝对不能在国内,特别是人山人海的热门景点,而一定要去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实在不行也要去看上去比较高端的大溪地,普吉岛,马尔代夫这些海岛。去日本和韩国,已经是最低的标准里。因为衣食住行,举止投足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自己中产的身份。
中产身份是大部分人向往的一个头衔,它代表着有格调,有品位的生活方式。格调一词来源于保罗·福塞尔的书《格调》。书中把美国的社会分为九个层次: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层与看不见的底层。现在再要判断一个人的阶层,单谈收入就显得太过肤浅,骄傲的中产们不仅要有相对较高的收入,还要在一切可承受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身份的消费品,从而得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普通人划分出界限,让自己彻底地,从普通人的身份中脱离出来,真正地成为一个自豪的中产。
消费时代物质的极大富裕,这个源自消费的鄙视链在不断扩大,以至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于是上至幼儿园学费,下至吹风机的价位,一切皆有鄙视链存在。从最开始的衣食住行打造升级体验,再到现在连精神生活的消费都要分层。一个无知的孩子一定不会知道,他从出生一开始就喝的奶粉和用的尿不湿,都是尊贵的中产身份体现。
鄙视链背后暗藏焦虑
在过去,想要当一个富足阶层的人远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只要成为万元户就基本可以称之为高阶层的人。其实并不需要在众多鄙视链中各方面都位居前列,但是现在人越是想要事事争先,就越焦虑。这份无孔不入的中产鄙视链背后,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里新晋中产们的焦虑。按照国际公认的中产定义,中产需要在大城市里有房有车,无负债,生活体面。在这个房价秒杀一切的时代里,即便是月收三万这样一份让大部分人咋舌的工资,都难以轻松地过上一个体面的中产生活。
一轮一轮的买房和车牌摇号不中,按揭首付比例提升,房价再次上涨,除此之外还有限购和其他户口限制,碰上家庭意外变故需要大量金钱。生活随便扔过来一个打击,看似体面的生活就会瞬间破灭。就算是手握三万的月薪,这些新晋中产们也没办法真正认同自己的中产身份。在消费上追求轻奢的这群中产们,举手投足之间都要维护这份骄傲。与其说这是来自他们这个阶层给别人的鄙视链,还不如说这是他们在维护自己这个阶层被现实蹂躏的尊严。
《格调》的英文是class——阶层,作者细致的将美国社会分为九层,其划分标准精确到了衣服的颜色。而实际上每个社会都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印度有种姓,美帝有九层。每一个阶层都需要一个具象的物件来确保自己的身份,这和原始人不同部落之间的图腾崇拜一样。
而在现代,不同的消费品甚至就是不同群体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的狂欢,在新晋的中产阶层这里来的更加猛烈,因为他们急需这一身份认同,却又不像是相亲市场上的北京大爷那样有着盲目的底气,他们对现实更加清醒。
北京积分落户微信bjlh-advice马尔代夫队梦想破灭,无缘欧国联半决赛!积分落户学历提升、天津人才引进代办三个月快速落户免费咨询电话400-601-686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